随着天然气、海水、陆地、生物质、空气等清洁能源的普及,青岛市构建了生态、清洁、高效的多种能源互补的供热体系,即清洁供暖:拓展“能源版图”,新立“绿色模式”。运煤车扬尘、煤炭仓库堆满煤炭、居民取暖时总要担心空气质量……说起冬季取暖,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燃煤锅炉时代。现在,更多的“绿色”热量开始进入成千上万的家庭。 11月16日零时起,青岛将正式进入供暖季。在青岛,传统燃煤锅炉供暖系统正逐步被燃气锅炉集中供热、工业余热利用、海水源热泵供暖、废水源热泵供暖、地源热泵供暖、生物质锅炉供热等新模式所取代。和空气源热泵供暖。记者从青岛市城管局获悉,青岛市在“双碳”战略支撑下,正在大力推进供热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形成互补、清洁、高效的多能源绿色供热体系。清洁供暖“领域”不断拓展,新模式不断研发。奥帆中心无碳社区海水热泵系统提供清洁供暖。贾震 摄 拓展“疆域”:清洁能源供热面积和参与度再创新高。在“双碳”战略框架下,热能结构转型不仅关系到城市发展,也关系到城市的蓝天。全国很多城市都在立足自身资源,走出了自己的清洁供暖之路。北京公布新能源供暖技术清单中深度地热能、空气源热泵等八项技术。大兴区启动了北京市最大的深层地热供暖示范工程,建设集地热发电和生活供暖于一体的综合利用系统。济南市正在利用工业余热扩大清洁热源。连接济南和聊城两市的传热管是国内最长的“超级热管”。聊城热电站的余热可输送至济南市主城区,覆盖济南市四分之一城区的约1亿平方米。该项目将满足每个采暖季2万日元的供暖需求,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56.4万吨。咸阳的中心特色是地热供暖。作为甘楚地热区核心区,局部地热采暖采用二次换热技术,实现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的地热利用和回灌。作为我国地级最高的城市,那曲市实施了全国最大的地热集中供热工程,攻克技术难关,实现“热,不水”,实现全过程“零污染”排放。 2023年,《青岛市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供暖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明确青岛将全面引入清洁能源供暖。清洁能源包括天然气、污水源、海水源、土壤源、空气源、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建公共建筑应优先利用工业余热和清洁能源供暖。同时,鼓励现有公共建筑项目放弃燃煤集中供暖,采用清洁能源等供暖方式。在政策支持下,青岛清洁能源供暖面积快速增长,到2022年,青岛供热面积33780万平方米,其中清洁能源供热面积9121万平方米。 2023年政策实施后,全市供热面积将达到3.65亿平方米,清洁能源供暖面积将达到1.32亿平方米。到2024年,城镇供暖面积3.71亿平方米,清洁能源供暖面积1.34亿平方米。今年,全市供热面积达到3.98亿平方米,清洁能源供暖面积达到1.73亿平方米。清洁能源供暖面积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作为青岛供热产业的“支柱”,青岛能源集团在新南、市北、李沧区完成了“煤改气”项目,建设燃煤锅炉44台、燃气锅炉27台。热源效率比上年提高30%,总供热能力增加40%,这将使其能够满足未来15年的需求。每年减少煤炭消耗满足供热发展需要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438吨,实现颗粒物(PM)和二氧化硫“零排放”,消除6万辆大型运煤、运渣车辆带来的环境和交通问题。目前,在1.55亿平方米的供热“领地”中,清洁能源受热面比例已达77%。仅2025年,清洁供暖替代规模就将达到1000万平方米,城市绿色供暖规模不断扩大。模式多样:“生态+经济”场景不断演化。在寒冷的冬天,走进海洋漫和城,这座集大型超市、办公室和公寓为一体的综合体,就能感受到温暖。与更为知名的热源不同,中阳万和的热能城市采用互补协调供热方式,主要由34台空气源热泵提供,辅以两台水源热泵机组,从城市主网回水中提取余热。中阳万和城市综合供电项目采用“空气源热泵+离心式冷水机组+水源热泵”的多电源互补系统。 “该项目采用空气源热泵+离心式冷水机组+交流水泵水源地的多能源补充系统,实现供热共享和制冷。技术的核心是分工协作。空气源热泵灵活补充负荷,离心机保证夏季高效制冷,水源热泵利用城市回水,利用余热。”青岛能源集团供热部工作人员舒歌介绍,该项目打造了低碳能源供应。适合商业的解决方案l、办公和多户住宅业态,并提供了复杂经济环境下“环境友好、经济可行”的实际范例。随着清洁供暖的开通,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供暖场景不断更新,包括热泵、生物质锅炉、空气源热泵等。今年11月6日,山东省首个再生水热源接入主热网的水热联供项目——青岛李村河再生水清洁能源利用项目(一期)开始试运行。该项目采用“废水源热泵”和“热网回水供暖”模式,将难以直接利用的废水源低品质热能转化为优质热能并入区域热力管网,替代传统热能y。供暖用煤锅炉和燃气锅炉。青岛能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总经理赵阳介绍,该项目每年可提供热量54.4万焦耳,利用再生水2160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万吨,开创“水资源循环利用+绿色能源供应”新模式。青岛梨村江中水清洁能源利用项目(一期)开始试运行。贾震 摄 在西海岸新区,生物质热电结合供热项目在非采暖季通过提取蒸汽向工业用热用户供应。在采暖季,采用低真空循环水供热,满足住户用热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热能,降低运行能耗。截至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5.7亿千瓦时,并网电量5.1亿千瓦时城市和循环水热221万吉焦。向周边工业热用户供应清洁蒸汽50万吨,燃烧清洁生物质燃料65万吨,替代标准煤3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6万吨。据青岛能源热电集团恒源热电公司副总经理刘胜介绍,恒源热力采暖区工业用热用户主要有海尔工业园、海新工业园、大隈工业园、上汽通用五菱、西海岸医疗中心等,其中不乏不少新型生产力提升企业。在当前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碳足迹”核查和标签认证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煤炭对于满足地区清洁热能和绿色能源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促进火力发电转型n机组改为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恒源热电将于2026年开始建设燃煤电厂生物质热电联产改造项目,总投资2.6亿元。抽汽满足工业用户全年用热需求。冬季通过循环水供暖,新增清洁能源供暖面积200万平方米,热电联产全年持续运行。海尔Iceberghorn废水源供热制冷综合项目工厂建设。贾震 摄 项目投产后,每年将消耗生物质燃料17万吨,替代标准煤约8.5万吨,年发电量1.418亿千瓦时,供热量101万吉焦。两个单位每年还将能够生成25万张绿色证书,同时有效保障清洁工业企业及周边居民的热需求。减少污染、低碳化:加热工业余热 在资源匮乏的“后能源时代”,工业余热被称为继水、电、油、气之后具有潜力的“第五能源”。但现实中,大部分高温废气余热、废水余热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决定了化工、钢铁、电力等所有工业企业都被当作“废物”进行处理。寒风中,收集的工业余热流经西海岸新区数千万平方米的热网管道,标志着青岛清洁供暖的新革命。西海岸公用集团立足“产业强、产业集中”的优势,深入探索工业余热替代传统燃煤供热,整合农村余热发电统筹区域内大型电厂和工业余热,系统规划西海岸新区“一张热网”布局,全面实施热源管网接驳工程,形成华能热力生产。是一套以火电线路、大唐热力出风口远距离供热为主,维塔工业园区余热、青港余热等清洁能源为辅的新型环保供热系统,“一网多热源,多热源互补”。以青港余热项目为例。日本首个非碳钢余热长输管网集中供热管网项目将从青岛第一特钢站开始,沿横河东岸、滨海大道北侧向东延伸。新建8.2公里长供热管道接入华能长输滨海街与江润街交叉口的供热管道。这短短的 8.2 公里为钢厂提供了余热供应。青港长输余热管道江润大道段。青岛特钢是一家领先的特钢制造商,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蒸汽、高温废水和其他废热资源。大部分优质余热将供钢厂自用发电,部分蒸汽余热将输送给董家口化工园区相关企业使用,而大量的低质余热将被浪费和排放。如今,这些原本废弃的热源在市政供暖中找到了新的用途。工业余热根据浓度和热值分为高、中、低三级。目前,前两者利用效率较高,d 主要用于再生能源的产生。低品位的余热很难原样利用,因此常常作为“废热”排放。清洁供暖还提供了利用劣质余热“变废为宝”的机会。西海岸公用集团能源公司技术部部长赵益民介绍,该项目投产后,供暖能力将达到800万平方米,每个采暖季可节省标煤11.7万吨,分别减少烟尘23.35万吨、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13.5万吨。这对于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减少污染和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大规模清洁热网利用的工业剩余价值正在形成。威恩工业园余热综合利用项目将垃圾焚烧产生的余热引入工业园区供热管网西海岸新区,满足200万平方米居民清洁供暖需求。西部有投资16.7亿元的华能热电方案项目,利用华能(青岛)热电有限公司发电机组工业余热作为热源,铺设长距离供热管道61.7公里,可新增清洁供暖面积1400万平方米。东部大唐热电工程起于大唐黄岛发电厂,全长16.3公里,建设供热管道。每个采暖季可节约煤炭3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000多吨、氮氧化物1500多吨、烟尘700多吨。大唐火电和华能火电是西海岸新区东西部供热的两条“主线”,通过全面实施热力发电ce管网接驳工程,已成为西海岸新区清洁供暖的“主线”。与此同时,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在中国新区建设了200多公里联通管道,实施了东西城区供热联网工程,实现了西城区华能余热系统和东城区大唐余热系统的互联互通。 “工业余热的提取和销售,可以供大型发电厂、钢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使用,这些企业可以增加售热收入,有效降低新区集中供热运行成本。与传统燃煤、燃气供热模式相比,每个采暖季同区供热成本可降低3亿元。”陈立波 党委书记、总裁EST海岸公用事业集团能源公司表示:清洁热源全面替代传统燃煤热源后,预计可节约标准煤7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0万吨,6000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0万吨。煤电降价可用于碳交易,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青岛日报/观海报记者 贾震)